她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 如今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也在其中。得知这个消息后,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借这次东风,要加大宣传,到国外去做一些推广,让大家知道祁门红茶,了解祁门红茶,喝到祁门红茶。”
萎凋
王昶口中的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简称“祁红”,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清代光绪年间,祁门红茶创制成功。在中国,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之说。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祁门红茶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
祁红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含初抖、分筛、毛撩、打袋、紧门、净撩、风选、撼筛、飘筛、拣剔、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十多道工序。传统祁红质量,全取决于手上功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功夫红茶”。
干茶鉴赏
从1981年开始接触做茶,王昶和祁门红茶打交道的时间已有整整40年。2008年,王昶创办了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传承人、管理者和研究者,王昶在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
祁门红茶和印度大吉岭茶、锡兰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其似花、似果、似蜜的浓郁香气来源于绿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品种以及独特的关键技术“拼配”等。对于茶行业来说,“拼配”这项技术已成为企业形成独树一帜产品风格的“武林秘籍”。
评茶
在制茶、拼配方面,王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心得。为了在加工时不让香气跑掉,把香气稳住,保持在红茶里,王昶团队研发出了“稳态化低温发酵”技术,用数字智能技术从茶叶成分分子层面控制祁红的发酵程度,更好地把控祁红品质,实现了香气稳态化。如今,祁门红茶的香气比其他红茶要高60%左右。
而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合作,成立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研究中心,王昶团队把过去的传统制作工艺转化为了如今的自动化清洁生产线。王昶根据自己的制茶经验,在生产线各关键环节前完成一杯大师茶的制作,依靠智能数字设备记住茶叶在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将其记忆复制,通过智能控制来指导生产。
祁门红茶自动化清洁生产线
在通过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王昶提到,手工制作时,制茶师傅一边看茶一边做茶,能感觉到茶叶的灵性。如今,一些高档茶、礼品茶依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
2022年,祁门县茶叶产量7300吨,预计综合产值50亿元,茶农收入稳步提升。祁门县人均一亩茶园,祖祖辈辈依靠茶叶生存、生活,一直发展到今天。王昶坦言:“祁门红茶对我们祁门人很重要,祁门红茶也是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要把祁门红茶做强做大,要使一方茶农致富,让祁门红茶香飘世界,红遍全球。”(李佳琦 靳铃涵)
来华留学生“兔年说心愿”:成为说汉语的老挝铁路人******
中新网兰州1月31日电 (记者 丁思)今年是21岁的兰州交通大学老挝籍留学生PICKDA SOUKHASEUM(中文名:宋莲)在中国度过的第四个春节。谈及兔年心愿,就读于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她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说:“希望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毕业后能够在老中铁路物流公司就业,成为说汉语的老挝铁路人。”
2022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累计运输货物超千万吨,跨境货物超190万吨,国际货运总值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兰州交通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高校,地处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立足区域培养大交通建设急需的国际化人才。该校也持续为中老铁路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许多该校培养的老挝籍留学生正在为中老铁路贡献力量。
宋莲2019年“慕名而来”甘肃省会兰州。“中国的高铁建设、交通发展很快速,来中国前就听说要建设中老铁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工作机会。”她说,现在的留学生来中国,不仅要学习汉语,更要学习技术。
截至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67个国家1738名国际人才。图为留学生正在写春联、福字。 李亚龙 摄在学校今年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宋莲用流利的汉语和老师交谈,还会熟练用毛笔书写春联、福字。
“我对中文很感兴趣,课后多和中国学生聊天,汉语也就慢慢好起来了。”她说,中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交通建设、电子商务等有很多变化,希望能将在中国所学的知识带回国,促进多领域交流合作。
截至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67个国家1738名国际人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历生1200余人。留学生校友分布在五大洲60余个国家,从事中文教育、中外贸易等工作,还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任职。
“轨道交通、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专业,受到来华留学生欢迎。”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欣介绍说,该校老挝籍校友达70余人,在中老铁路线上工作的校友有30余人,他们深入铁路一线建设、从事车站运营与管理,还有为中老铁路输送人才的铁路园丁,他们为中老铁路建设和服务倾情奉献,成为彼此交流合作的桥梁。(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